免疫标记是通过荧光素、酶、放射性同位素或电子致密物质等标记抗体或抗原,利用标记物的可追踪特性增强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灵敏度的技术体系
。该技术始于20世纪40年代,1959年放射免疫分析的创立开启了定量检测新阶段
。其核心优势在于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标记物的信号放大功能结合,检测限可达pg级水平,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如新冠病毒抗体检测)、食品安全监测等领域。随着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应用,标记效率较传统化学偶联法显著提升
通过化学键偶联或生物素-亲和素结合方式,将荧光素、辣根过氧化物酶等示踪物质标记到抗体/抗原分子表面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抗体后,可在490nm激发光下发出绿色荧光,用于组织切片抗原定位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通过戊二醛交联法标记抗体,催化四甲基联苯胺(TMB)产生蓝色显色反应
:碘-125标记抗原参与竞争结合反应,通过γ计数器测定放射性强度计算待测物浓度
:胶体金颗粒(直径5-60nm)通过静电吸附标记抗体,在层析试纸条上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检测线]
1959年由Yalow和Berson创建,首次实现激素类物质的ng级定量检测
。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通过竞争结合反应测定未标记抗原浓度,检测灵敏度较传统方法显著提高
1971年Engvall建立的双抗体夹心法,成为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的金标准
采用吖啶酯类发光物质标记抗体,检测灵敏度达0.01pg/ml。通过磁场分离游离标记物与免疫复合物,消除背景干扰,适用于全自动高通量检测系统。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可在15分钟内完成新型冠状病毒IgM/IgG抗体筛查
:酶放大化学发光法测定TSH(促甲状腺激素)灵敏度为0.005μIU/ml
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采用免疫标记技术,对毒死蜱的检测限为0.1μg/kg。黄曲霉毒素B1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可在粮食样品中实现0.02ppb级快速筛查。
早期化学偶联法依赖抗体Fc段的氨基基团,标记效率受限于蛋白表面官能团数量
。生物素-亲和素预标记系统通过三明治式结合,使每个抗体分子可结合3-5个酶标记物,信号强度提升8倍
。磁性纳米粒子标记技术的应用,使血浆样本检测前处理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5分钟。